卢梭反驳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文化 2024-04-24 21:08:01 有品生活网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作品中辩驳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认为人类生活在无休止的苦难和压迫之中,命运无法改变。而卢梭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通过自由意志来改变和影响自己的命运。他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积极的行动力,反驳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观点。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卢梭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

【梦影斋读书札记】叔本华说:“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落在痛苦的手心里。”

“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因此,“人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况。”

——看看,大师早就给我们的人生定了调子:痛苦。

至于个人生活,则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史;因为任何人的一生按规律来说都是一串不断的大小不幸的事故,尽管人们可能隐瞒也是徒然的。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于是他坚信:人生只是痛苦“。

真不愧为悲观主义哲学大师也。然而,悲观主义也未尝不具有积极意义。它推翻了虚假的意义,沉重地走上了寻求人生真实意义的道路。而对于寻求的结果却不抱任何奢望。但不能不说悲观主义始终是消极的,它败坏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尼采称之为“死的说教”。

只是卢梭这位”自然与真理之子“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他的理想和幸福。他说:

我在人类的脸上看到的只有敌意,而大自然却始终对我露出笑容。

卢梭,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生于1712年,死于1778年;他比叔本华早出生了10年。他坚信幸福是根植在欲望中的,而非简单的满足。实际上,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当一件事得到满足后就会去渴望另一件事(这一点与叔本华观点似乎有一点儿吻合,但……),人类并非是不幸,相反,对欲望得以满足的实现能够带来幸福。

而叔本华则说:”人犯的基本的错误在于,认为我们生来便应该是快乐的。“在叔本华看来,人生除了痛苦之外,那种一时的幸福和快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卢梭在生前似乎就预感到会有人与他的观点相左。仿佛冥冥之中他就写好了 反驳词。

卢梭主张用当下的享受来替代追求幸福,用新的关注我们自身的方式来替代娱乐并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延迟满足而不是追求满足才能经常增加幸福,从而为追求幸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而叔本华却认为人生的底色就是痛苦。追求幸福毫无意义。

不过,卢梭还认为幸福是一种恒定的状态,似乎并不是为尘世间的凡人而创造的。(所以人们一味追求幸福也是徒劳的)因为,大地上的一切都处于持续不断的流变之中,任何事物都无法维持始终如一的状态。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自己也在改变,任何人都无法保证明天仍然会看着今天所爱的一切。这种观念充满哲理,无可置疑。赫拉克利特早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

卢梭告诫我们:如此说来,我们为追求人生极致的幸福而制定的任何计划都是空想。在精神的满足到来时,就尽情享受吧,小心守护它,不要失守让它远去,但也不要作任何强留的打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确实使人感到压抑,但不无意义;而卢梭的人生哲学似乎透出一点人生的光亮。让人觉得这痛苦的人生还值得一过。只是人一旦获得精神满足时,那就紧紧抓住它——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正如周国平所说:“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最后笑着死,这才不枉活一生。”

——善哉,阿门!

以上就是卢梭反驳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卢梭反驳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