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建立真正的“共情”连接,很少人能做到

育儿 2024-04-15 21:13:01 有品生活网

与孩子建立真正的“共情”连接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与孩子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然而,建立共情连接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想在孩子心中种下爱与理解的种子,就需要倾听、表达理解、给予支持和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只有通过这种真诚的互动,才能够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真正的共情连接。

作为父母,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既不影响自我发展,又具备更好地养育孩子的能力。那么,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整理好自己的“大房间”,才有可能真正改善孩子的“小房间”所处的环境。

如果我们的家人或者朋友深陷伤痛不能自已,向我们哭诉的时候,当务之急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立刻找到帮他摆脱痛苦的方法吗?肯定不是。我们不需要提供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需要评判是非对错,首先需要做的肯定是用共情的方法让他看到自己内心更深的伤痛。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基础,同时能为这种关系建立未定的边界和规则。

然而,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够共情孩子。

01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要

书中作者分享了一段两分钟的婴儿观察录像。录像中孩子有六七个月大,和妈妈面对面坐着,并且用平时玩游戏的方式玩。

起初,妈妈和孩子都笑得很开心,互动也很多。很快,孩子把头偏向一边不看妈妈,甚至用手挡在自己和妈妈中间。妈妈也感受到了孩子的情绪,开始把身体慢慢向后撤退,脸上的笑容也收起来一些,动作和声音都缓缓停下。

过了一会,孩子又把脸转向妈妈,把手臂伸向妈妈,示意要和妈妈游戏,妈妈立即回应了孩子,并和孩子开始新的一轮游戏。

录像中可以看到妈妈和孩子的表情几乎是同步的,而且妈妈能及时识别孩子的情绪和需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和孩子一样的频率。孩子有时想游戏,有时想和妈妈保持距离,孩子兴奋,妈妈也开心,孩子平静下来,妈妈也会保持平静。

这是一段对共情空间诠释最深刻的录像。妈妈把孩子的情绪状态和需求放到了核心位置,而且会跟着孩子的节奏调整情绪状态。妈妈一直保持稳定地陪伴在孩子身边,注意力也始终集中在孩子身上,但是并不会因此占据过大的空间。

孩子也有感到累或者厌倦的时候,也需要独立的空间休息、调整身心,这时候会很自然地表现出对父母的拒绝。如果父母能理解孩子内在空间的需求就会平静地接受孩子的方式,因为父母的内在空间也是安全的、稳定的。他们相信,孩子一旦有需求就会主动回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值得彼此信任的。

但是,如果父母曾经受过心理创伤,可能就会特别担心孩子离开、拒绝自己,开始追逐,希望抓紧孩子。这时候,在亲子互动的空间中,父母自身的需求就占据了过大的“空间”,更无法实现对孩子的共情。

很多父母可能会认为小孩子家能有什么情绪,哪里需要什么空间,吃饱穿暖就行了。其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应该把孩子看成一个毫无自理能力的依附者。孩子完全有能力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当孩子有情绪,需要自我调整的时候,父母只要跟着孩子的引领就可以了。

什么是共情?就是当孩子情绪崩溃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自己能保持情绪稳定。当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先让自己放松、稳定下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主动去容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去稳定情绪、放松自己。

父母就像一个巨大的柔软的厚垫子,从下面把孩子托住,帮助孩子从高的情绪点上安全降下来。把孩子作为亲子关系空间的核心,感受孩子的需求,父母的反应也要尝试主动去适度引领孩子的情绪。

02认识孩子的独特气质

对孩子的共情,除了要能够识别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还要符合孩子天生的气质。有的孩子天性安稳,喜欢和人建立亲密关系,有的孩子天性敏感,更喜欢有一定的个人空间。

孩子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父母“养育空间”能够与孩子天生的气质相匹配。因为孩子的气质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更适合孩子的方式去养育孩子。

03选择与孩子年龄适配的方式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和不同的理解能力。当我们尝试与孩子共情的时候,要考虑选择与孩子年龄相匹配的方式。

04共情包括不同的层面:

身体层面的共情

前文讲到的婴儿观察录像中,母亲通过观察孩子的动作,理解孩子的需要,并通过改变自己的身体动作回应孩子。比如,孩子哭的时候,父母会很自然地把孩子抱起来,轻轻地拍一拍,并用轻柔的语言安抚孩子,这些都是身体层面的共情。

情绪层面的共情

看电视的时候,里面的角色如果在哭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被他们的情绪带动而伤心,这其实就是一种共情。当看到别人悲伤的时候,自己也会有一些悲伤的情绪体验,看到别人兴奋、开心的时候,自己也会忍不住嘴角上扬,这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即情绪层面的共情能力。

思维层面的共情

刘颋颋在《这样和孩子相处》中分享了一个女孩的故事:女孩考试超常发挥进入重点高中,但是入学后成绩几乎垫底,导致自己压力倍增,她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考上重点纯属运气,面对众多成绩优异的同学,慢慢产生了焦虑、抑郁的情绪。

但是在开解女孩的时候,作者站在女孩的角度说,我感受到你仿佛被逼到了死角,想退,又害怕家人失望;想进,却很担心自己真的没有能力。你认为别的同学基础都比自己好,学习能力也比自己强,由此产生沉重的学习压力,并为此感到焦虑、绝望。

这就是思维层面的共情。

自己的孩子应该用哪个层面的共情呢,这个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说,年幼的孩子更多食用身体层面的共情;青春期的孩子,对自身独立空间要求更大,所以在使用身体层面的共情时要谨慎一些,他们更希望别人和自己在身体上保持距离,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成年人,对更深层次的语言也有足够的理解力。

所谓“共情”,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内心想象成一个“容器”,将孩子的情绪容纳进来,然后尝试理解它、体验它。而我们自己又像一面镜子,可以将体验到的内容反馈给孩子。这样一来,慢慢的,孩子就能学会逐渐容纳自己的情绪,理解并有能力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情绪管理能力将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我们常说,育儿方能育己。如果提升了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我们也会相应提升共情自己、共情他人的能力,不仅会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更有助于提升与他人关系的品质。

以上就是如何与孩子建立真正的“共情”连接,很少人能做到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如何与孩子建立真正的“共情”连接,很少人能做到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