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的焦虑:养儿莫扰老已成新潮流

育儿 2024-04-04 18:36:01 有品生活网

中国父母的焦虑源自对未来子女的担忧与责任感,因此,“养儿莫扰老”已成为一种新潮流。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意识到孝顺不仅仅是传统的责任,更是一种现代化、文明化的生活方式。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照顾到自己的父母,也能为子女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培养孝顺的家庭价值观。

有人跟江阳沽酒客说,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习惯,在西方没有。中国人一生的操劳与揪心,莫不在养活自己和抚育子女身上。而且特别现代,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西方观念的入侵,虽然没没有真正把中国西方化,但是却让很多国人,对过去的传统产生了质疑,甚至没有了方向。

抛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少数情况。多数中国人是会延续婚姻家庭的传统,生儿育女的。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孝道文化一直根深蒂固的深植在国人心中,但是如果只是片面的认为西方国家没有孝道的理念,那就大错特错。但是两者之间确实有所差异。

规范“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中华社会坚实的文化基础。以前每家每户的堂屋中都挂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每个家庭都会终身敬奉。世界各个民族,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敬天地,主动顺应自然,尊敬和顺从天地造化对人类的影响;尊君,对帝王实行的使民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政策能遵从和拥护;尊师,对教诲过自己的师长毕恭毕敬,永不忘怀;尊亲,孝敬父母,关爱亲人,高度重视家庭孝道。

西方文化缺乏“孝道”这个词,没有“孝”和“悌”字的对应翻译。他们没有像中国文化这样具有巨系统和分支系统,在精神系统方面的论证和阐述可以说是粗线条式的。但这并不意味整个西方缺少“孝悌”就不具备类同性。

西方人是用“爱”字对“孝道”这个中国专有名词进行了转换,用“爱”来包罗了这个内容。西方国家,孩子十八岁以后,父母就不再监管,甚至孩子在家里帮忙做家务父母都要按劳付酬。比如,父母让孩子把房间里面打扫一下,打扫完了,孩子把手一伸:“给钱。”父母就给他几块钱,因为他劳动了、付出了。

孩子付出了劳动,父母就要按劳付款,好像很天经地义。孩子超过了十八岁,父母已经没有养育责任了,子女也会很自觉地付出劳动,索取相应报酬,他们对父母是用爱心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不是用“孝”,不是用奉养的方式,也不是用中国孝道文化系统论中的“小孝”“中孝”“大孝”“至孝”这样一个框架理念来认识“子孝”的范畴,只是用“爱”来进行解释。

西方是用“爱”的子系统感恩心来表达他们的孝意。感恩心中高度概括了“孝”与“悌”的内涵,但是并没有十分明确和细化。中国的“慈爱”和“孝顺”,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慈爱与感恩,同样可以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这是西方文化差异上的变通方法。

那么今天说回来,我们并不是要聊东西方的孝道差距,也不聊两者的教育理念。而是对我们自身的情况,再做一次探讨。

江阳沽酒客一直觉得,中国人几千年的一些传统观念真正被瓦解,这种瓦解并不是自愿的,而且传统的观念也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比如养儿防老在今天已经不是大家愿意提及和相信的事情了。并不是对子女的不放心,而是复杂都变的今日社会,旧观念的支撑点找不到了,逐步呈现的是现代人的焦虑感。

其实有些东西的尴尬,来源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你的下一代开始变迁了。中国的八零后之前的人,还更多的接近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家庭观和教育理念。服从与听话,是家庭的主要和谐之道。如果一个家庭里,在过去孩子不听话是极度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黄荆棍下出好人”这句看似有点残忍的话一度成为国人教育下一代的至理名言。

诚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有时候自己身上的肉,不忍心打磨也不行,眼看着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慢人一步,进入社会又混的不好,你不着急啊,这个时候你会指望养儿防老吗?不扰老,就千恩万谢了。

就目前为止,中国父母跟子女做朋友,显然是不太适合的。尊重也是有底线的。很多价值在被质疑,重塑。关于养儿防老,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中国父母自己的一种精神枷锁。

养儿防老的实质是把子女当成了经济工具。这体现了中国人的特点:人不能自己为自己负责,需要别人为自己负责。但养儿防老在现代不是一个好工具。养儿防老之形成的原因是两大传统基石:户口制度造就的稳定“家族制”,精神制度“孝道”。

不过今天很多中国父母并没有上面描述的那种概念,多数父母的付出是并不求回报的,这一点子女的压力还是来自于自身的责任感和担当,已经一些社会现在的窘迫。

在中国古代,这样的观念的形成跟农耕经济分不开,劳动力的需求必须多生子女,以儿子为主。另外传统上,养几个儿子的投资回报率比自己养老要高的多。理论上,养儿子的投资回报率可能无限高,因为儿子可能有出息,可能会中秀才、可能会中举人,可能会当大官衣锦还乡。女儿有可能会嫁给有钱人,可能会嫁给乡绅、大户人家。

如果你准备自己养老,你得把钱藏在床头底下,传统上中国人一向都没有很好的投资工具,所以存下来的几个铜板到老了还是那几个铜板,用来养老很可能是不够的。就算儿子没有出息,但是多养两个儿子,一人供一口饭,供应自己老年的吃喝用度,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养儿防老,本质是为了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在古代中国人一向没有自己存钱养老的习惯,而是倾向于多养几个儿子。人和钱相比,投资回报率高多了。老年的风险是很大的,其损失有可能是无限大。对于平常人来讲,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后需要每天吃喝用度。 如果老年人活得很长, 有可能钱用光了人还活蹦乱跳的 。

人老了以后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可能会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而医疗费是一个 可能亏损无限大的无底洞 。所以如果一个人自己存钱养老,很有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承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古代还没有医疗保险制度的时候,老年人做出了聪明的选择,那就是多养两个儿子。孩子就算不能赚大钱,至少还能用来兜底,承担那个可能巨大的风险。所以, 理性分析上来讲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今天的社会,你无论多么不堪,整体福利制度真正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已经是首重的问题,所以跟古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焦虑的已经不是生儿子生女儿的问题,而是生下来以后如何能让他们健康的成长,顺利的踏入社会,独立自主以后,不再成为老人的负担,而不是老人成为他们的包袱。

至于子女是否愿意遵循孝道,侍奉双亲,虽然我们国家法律也有明文规定,这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法律层面,更多还在道德与义务层面,因为我国现在还没有出台《赡养法》,关于赡养的法律法规一般根据《婚姻法》和《民法通则》不调整。如果你奶奶没有其他赡养人即没有子女了,作为孙子,你有赡养你奶奶的义务。

《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第二十八条: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今天我们看古文,才晓得古人对这个事情的通透,儿孙最大的孝顺,至少在成年后不要让父母再操心,就不错了。

你我可能今天即作为父母,也作为子女。沽酒客认为世上的艰难不是三两句说的清楚的,但是有些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它,并且不应该逃避,对待子女问题,我们一直在寻找更适合的方法,终究希望他们成长为人格健全有担当的人,而对待父母,虽然我们每个人的环境不一样,但是能做到的孝顺就一定不会推诿,这毕竟是传统中国人应该坚守的东西。

还是那句话,不必有养儿防老的奢求,但是也不要让父母觉得成年后还为你操心,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以上就是中国父母的焦虑:养儿莫扰老已成新潮流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中国父母的焦虑:养儿莫扰老已成新潮流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